标王 热搜: 手工活  来料加工  外包加工  外发加工  加工  外包    电子  服装加工  手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富案例 » 正文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24  浏览次数:389
核心提示:吴秀梅和姐妹们在快乐中实现价值。  5月22日,记者来到银川市金凤区紫馨园社区看到,八九名妇女围坐一起编串珠,栩栩如生的白

妇女在家做手工活赚钱

吴秀梅和姐妹们在快乐中实现价值。

  5月22日,记者来到银川市金凤区紫馨园社区看到,八九名妇女围坐一起编串珠,栩栩如生的白菜、憨态可掬的小猪、多功能工具盒等在她们的手中,一点点成型,成为了一件件美观大方的工艺品。“大家同病相怜,边干边聊天,互相开导,日子也不那么难过了,我们都把这儿当成自个儿的家。”居民吴秀梅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的肢体残疾,有的有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为了让他们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社区工作人员这些年想了不少办法。据居委会主任张泽环介绍,2009年3月,社区成立了手工编织协会,主要教大家编串珠、剪纸、做丝网花等。当时是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一个增收的机会,让他们编东西卖,后来学会的人都能在家做活,场地就闲置了。

  2010年,随着社区成立阳光家园,张泽环听说帮助残疾人康复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勤动手,于是她挨个说服社区里的残障人士,到社区里做手工活,一来与社会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来能增加收入。这一年,有十几个残障人士加入了编织协会。

  在快乐中实现价值

  今年44岁的吴秀梅住在28号楼,因为脑梗腿脚不便,她已经在家待了十几年。“得病后,自己比较自卑,不愿意和社会接触,每天在家生闷气,心疯的不知道该干啥。”吴秀梅谈起那段日子直摇头,直到2010年,她在社区的帮助下,进入编织协会学习做绢花,做好的绢花卖出后,第一笔收入就有几百块。“我从没给家里拿回来一分钱,觉得自己特没用,没想到这个兴趣爱好还能挣钱,每天乐乐呵呵和大家在一起干活,在快乐中也能实现价值。”吴秀梅笑着说。

  随后,她在教后进来的残障妇女手工编织和绢花制作的同时,跟随严丽娟学习串珠笔筒、苹果、糖果盘等的制作,“一般一天我就能学会,我也想把我的手艺教给更多的姐妹们,让她们也能高高兴兴地走出家门。”

  智障人士当起老师

  社区居民姚秀琴今年41岁,被鉴定为精神三级残疾。“没来协会之前,她每天像个疯子一样在院子里跑,蓬头垢面的,人见人躲。”教串珠编织的老师严丽娟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姚秀琴是在2010年,她例行每月拿低保到社区来盖章。工作人员问她愿不愿意参加协会活动,她表示同意,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开始给她洗头洗脸。“洗了4遍水都是黑的,边洗边给她讲怎么洗。”以后姚秀琴每一次来,严丽娟都提醒她要洗脸,给她洗头,耐心教她编串珠。如今,姚秀琴能跟着大家做纸巾盒、苹果和属相笔筒,最好的时候,月收入可以有一两百元。

  精神二级残疾的毛齐玲刚开始连数数都不会。很简单的单片编织,严丽娟常常教十几遍,她都学不会。30多个珠子毛齐玲要穿一早晨,最后还得剪了重穿。

  社区里像毛齐玲这样的精神残疾有4人,“反复教,还是学不会,常常是今天教,明天忘,重头学,重头教。”严丽娟告诉记者,每到烦躁时,她要么就自己出去转转调节情绪,要么就让毛齐玲等人去喝点水再回来继续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如今,4个精神残疾妇女有2人可以独立完成手工活,陈东来和姚秀琴还当起了其他后来者的老师。

  社区想架鹊桥当红娘

  41岁的陈东来有肢体和精神的多重残疾,在严丽娟的耐心指导下,学会了用废旧的宣传页折叠成各种杂物盒、水果和小摆件。今年初,陈东来找到张泽环,希望张主任帮忙张罗着成个家。张泽环一直在积极寻找,但无合适人选。“他们渴望家庭温暖的情感我们能理解,也希望尽可能给他们多些照顾和帮助,但因为我们接触的人有限,这个真有难度。”

  随后,张泽环想到,能不能和本市各社区建立联系,群策群力,大家共同帮助他们,“今年,我们打算把这个相亲会搞起来,给他们搭建一个自由选择的平台,让关爱和温暖的阳光真正住进他们的心里。”张泽环告诉记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 | 注册会员 | 最新外包加工活 | 法律声明 | 会员操作指南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