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手工活  来料加工  外包加工  外发加工  加工  外包    电子  服装加工  手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外包加工知识 » 正文

那些即将消失的手工玩意(组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5-26  浏览次数:1719
核心提示:新昌鼓制作工艺复杂。 制作的醒狮威风凛凛。

新昌鼓制作工艺复杂。
新昌鼓制作工艺复杂。
制作的醒狮威风凛凛。
制作的醒狮威风凛凛。
泗洲村的灯笼仔随处可见。
泗洲村的灯笼仔随处可见。
记者 古伟平 通讯员 石宣 文/图
记者 古伟平 通讯员 石宣 文/图

  东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众多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人迅速“洗脚上田”,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东莞成为了世界工厂,在物质文明迅速提升的同时东莞诸多的文化遗产似乎已悄然被人遗忘。然而,随着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目录的出台,这些久违的文明开始重见天日。近日东莞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龙“新昌鼓”和清溪“高华麒麟制作” 参加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出项目,引起广泛关注。 为此,记者走进广东“四大名镇”之一的石龙镇,一起去寻找那些濒临消失的物件。

  新昌鼓:恐怕要失传

  在石龙中山中路这条古街上,新昌鼓店并不起眼,看上去“其貌不扬”。但是,在龙舟界里,新昌鼓店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新昌鼓成名于清朝中期的广州增城,经姚氏家族两代人流传到石龙。1983年,叶任和跟随新昌鼓的第二代继承人,他的岳父学习新昌鼓的制作。十年之后,叶任和开始独立门户在石龙制作新昌鼓,但令他遗憾的是,如今自己成了新昌鼓制作的唯一传承人。目前,新昌鼓已被收录到东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无利可图,不少年轻人都不愿干这一行,甚至包括叶伯的两个女儿。而叶任和也曾经招收过几个徒弟,但最终都半途而废。叶伯说,他年岁渐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恐怕这门手艺在他这一辈要失传。他说:“这门手艺,今天可能想学的人不是很多,因为读书出来,不可能找这份工作,很辛苦还挣不到钱,一般读书出来,最后都希望找个好赚钱的工作做。”

  据叶任和介绍,由于新昌鼓制作工艺复杂,一面鼓要经过四个程序十二三道工艺,除了上鼓皮使用一台老机器外,其余的都是手工活,产量难以上去。加上成本高,新昌鼓的市场前景其实并不是太好。

  灯笼仔:难现昨日辉煌

  新中国成立前的石龙,每逢中秋佳节,小孩子就唱着“游鱼游沙碌(灯笼),添油添蜡烛”的童谣,手提着灯笼仔,到油烛店领取免费派送的蜡烛。

  编织灯笼仔,是石龙镇泗洲村的传统工艺,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过去,泗洲的家家户户都放满了灯笼仔,中秋节前一两个月,各地客商鱼贯而至,落户采购。因为,在东(莞)、增(城)、博(罗)一带有这样的一个习俗,每年的中秋节前,外婆都要买这样的灯笼仔和糕点送给外孙,以示前路光明,步步高升,大有前途。因此,灯笼仔成为中秋的应节必备佳品。所以,泗洲的妇女,每天吃饭后,拿着小板凳及一捆篾丝,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编织灯笼,手艺一代传一代,泗洲就成为了有名的灯笼村。

  如今,各式各样纸叠的、塑料的、吹气的、带电珠的、会唱歌的、会走路的灯笼早已是见怪不怪,这也直接影响了灯笼仔的销路。虽然灯笼仔已难再现昨日辉煌,但仍有一些市场。记者在该村走访时了解到还有七成的妇女在继续编织灯笼仔,延续着泗洲灯笼村的历史。

  德和兴:延续着醒狮的雄威

  位于石龙镇太平路的德和兴醒狮麒麟店是一间手工制作狮子、麒麟、罗沙头等传统手艺的百年老店。德和兴制作醒狮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历四代,现今执掌这间店铺的是郭润棠先生,并由他和他的4兄弟姐妹一起经营。德和兴作坊地方虽小,仅有80平方米,但其格局分布有条不紊,把小工作坊分为三个独立空间,作为几个制作的工作室。

  醒狮助兴在我国民间兴起已久,改革开放之后,舞狮子麒麟的活动日渐活跃,催生了这传统工艺。德和兴醒狮店的制作工艺,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传统上创新,也在不断变化,醒狮既有南、北狮之分,颜色上又有黑狮、彩狮、金狮等种类。随着年代的变迁,如今的醒狮较过去款式繁多了,色彩更鲜艳、图案更夸张悦目。过去多采用手绘,如今应采购者的要求,采用亮片、彩纸和多种多样的装饰品粘在狮头上,使得狮头更加威风凛凛。

  和新昌鼓类似,制作醒狮这门祖传的手艺是郭生从曾祖父那一代继承下来的,百年来,父传子授,一代一代传下来。然而,郭润棠却要比新昌鼓继承人叶任和幸运,目前,郭润棠子女也会在学习之余帮忙制作醒狮。郭生两个正在读中学的女儿一有空就帮忙贴纸,年龄尚小的儿子也会用电脑帮忙设计狮头、狮被的花式和颜色搭配,父子、母女、兄弟姐妹间分工合作,一家人都希望把这门祖传手艺传续下去,发扬光大。

  石龙有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个省级项目,包括新昌鼓、红漆描花木屐、灯笼仔、醒狮麒麟、李全和麦芽糖护等,绝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家庭作坊为主,仅仅是作为家庭谋生的手段。负责石龙镇非遗发掘和保护的石龙博物馆馆长赖键中坦言,石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前景并不乐观。“大部分都面临一个生存难的问题,部分名录甚至有濒危的可能性,有的甚至有消失的可能性。”

  目前,石龙镇政府将这些项目打包,注册了石龙特产的品牌。赖键中说:“我们注册石龙特产这个品牌,希望以政府形式组织宣传,推广石龙非遗名录,帮助他们更好宣传,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据统计,东莞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个,省级传承人12个,市级传承人19个。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积极地申报更多的省级和国家级的传承人;还组织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除了组织活动,东莞各级政府对于传承人的资金补助也在逐年加大,从今年起,国家和省级的传承人每年将获得1万元的补助,东莞市级传承人也会获得每年七千元的补助。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拯救这些濒临消失的文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 | 注册会员 | 最新外包加工活 | 法律声明 | 会员操作指南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