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手工活  来料加工  外包加工  外发加工  加工  外包    电子  服装加工  手工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正文

高成本下,上海软件外包加工业如何“突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01  浏览次数:434
核心提示: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工成本达70%,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在递增,而印度的人工成本只有52%,因此中国外包企业的优势正越来越小,昨天上午,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人工成本达70%,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在递增,而印度的人工成本只有52%,因此中国外包企业的优势正越来越小”,昨天上午,在2011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上德勤咨询的一位高管的论述引起与会企业的强烈共鸣。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02亿美元,同比增长360%;其中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11.43亿美元,同比增长84.6%。但高速增长后的隐忧非常明显。

高成本,这是上海软件外包企业绕不过的“坎”,虽然毛利率达30%,但净利率只有区区10%,上海软件外包业如何“突围”?

对策一:延伸服务链

其实,中国软件企业的压力是多重的,一位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经达到13%,一家企业销售额为5000万美元,仅因升值就损失了400万美元;还有我们不断上升的CPI,也致使各类管理费用大增。所以再像以前那样靠“跑量”是难以生存了。德勤提出了“二减三加”的对策,其中一条是软件企业也要“软硬兼施”,把软件与配套的硬件举行组合销售,通过延伸服务链,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过去,上海软件业中有不少企业以编码为主,这是产业的低端,赚的是一点点“辛苦钱”,这种状态随着成本上升已无法延续了。而现在部分上海企业已开始尝试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为卖点,这样就进入了软件业的高端,昨天,不少软件企业高管都表示,只有“以质取胜”,把附加值做大,才能扭转颓势。

对策二:拓展市场广度

一位专家做了一个形象比喻,苹果公司现在中国有三四十万的代加工人员,而养活了本土的3万设计人员,如果把这块在中国的业务收回到美国本土,那么其产品价格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所以,中国软件业要抓住时机,进军欧美市场。

软件外包,也要“扩大内需”,这是各家企业老总普遍的观点,一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软件外包市场的潜力巨大;二来,单纯靠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局,无法规避风险。新致公司就采用了日本、欧美和国内“三分天下”的市场布局,他们已经为国内中国、建设、交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制作外包软件,打开了广阔天地。但德勤一位高管指出,现在不少大型国企都建立了自己内部的IT机构做软件业务,有的效率很低,也不专业,这种“内循环”阻碍了国内软件的发展。他还建议,政府部门也要做“发包人”,进入软件外包的市场,这样才能有力推动软件外包的内需。

对策三:构筑人才高地

中国在世界软件业市场的比重还不大。有关专家指出,与爱尔兰、印度等国家相比,中国的软件产业市场很大,也不缺乏高端人才,现在缺乏的是既具有软件专业技能,又通晓欧美或日本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有不少上海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时,不得不配置一个专业人才再加一个语言人才的“拐腿”阵容。因此,许多软件企业都呼吁政府部门要帮助企业加快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构筑人才高地,这才是上海竞争的“软实力”。

上海构筑人才高地不能拘泥于一地,要广揽天下英才。把国家的各类人才充分调度起来,尤其是将具有研发实力的人才集聚起来,建立软件产业梯队,这样“中国软件”才能像“中国制造”那样走遍世界,与会人士提出了中肯建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微信 | 注册会员 | 最新外包加工活 | 法律声明 | 会员操作指南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RSS订阅